在陕西汽车产业发展的版图上,汉中正悄然构建一段链式崛起的新生态。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集群崛起、链群协同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成为陕西汽车全产业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产业新定位 锚定新方向
“要按照‘引培结合、整零协同、链式发展’思路,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聚链发展行动。”2025 年一季度,汉中市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链群推进会上,这一发展路径的明确提出,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作为陕西汽车产业 “一核多极” 格局中的重要节点,汉中正以政策精准发力,破解产业升级密码。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汉中将汽车零部件产业纳入千亿级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群建设体系,通过 “三个聚焦” 夯实发展根基:聚焦底盘系统、制动器系统、发动机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城固智造机加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产业集聚 “强磁场”;聚焦政策供给与服务升级,建立 “链长 + 园区 + 专班” 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保障。这种系统性布局,让汉中在承接中东部产业外溢时抢占了先机。
截至 2024 年底,全市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 21 家,年产值从 2023 年的 3 亿元跃升至 30 亿元,两年内实现十倍级增长。2025 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16.6%,汽车零部件作为核心板块贡献显著。预计到 2025 年底,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 50 亿元,培育 5 家以上年营收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链式布局,从“多点开花”到“串珠成链”
汉中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其清晰的链式思维。西乡县创新实施链群式招商策略,围绕特定产业链针对性招商,持续构建和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陕西奥弗斯汽车发动机项目的落地,填补了西乡县汽车发动机动力制造领域的空白,与当地招引的1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产业链深度协同。这种“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葡萄串效应”,正使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在城固县智造机加产业园,这种链式发展模式同样清晰可见。园区依托龙头企业,吸引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企业聚集,为陕重汽、比亚迪等提供配套。园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链,引进电池结构件、线控底盘等细分领域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智造升级。汉中市坚持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今年实施283个延链补链项目,以子链突破带动集群建设。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汉中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6.6%,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已成为推动汉中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走进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版图,龙头引领、多点支撑的集群效应已然显现。城固智造机加产业园已吸引承禾动力、金海紫辰等企业入驻,形成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集聚区;洋县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园聚焦动力域控制器等核心产品,构建 “研发设计 — 智能制造 — 检测认证” 垂直产业链;西乡县依托奥弗斯等龙头企业,打造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大园区形成 “串珠成链” 的产业格局,带动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的 “绿智” 转型路径愈发清晰。汉中环泰新能源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项目获批建设,年处理能力达 2.1 万台,将构建 “资源 — 材料 — 零部件” 的绿色产业链条。;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锂矿资源,汉中正积极对接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等项目,探索 “资源 — 材料 — 零部件” 的绿色产业链条;在城固、洋县的产业园里,全自动生产线、智能检测设备的广泛应用,让 “汉中制造” 向 “汉中智造” 加速迈进。
积极融入全省:在 “供应链” 中找准 “新坐标”
陕西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24年汽车产量175.4万辆,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综合配套率提升至57%。2025年上半年,陕西汽车产量94.28万辆,同比增长25.18%;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3169.44亿元,占全省34条产业链总产值的27.66%。这一强劲增长态势为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2024年,省工信厅主办的汉中市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省汽车产业链对接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是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全省大局的重要里程碑。陕汽控股下属的多家公司与汉中本地企业现场签订了配套采购合同,标志着汉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式进入省级整车企业供应链体系。这种 “双向奔赴” 的协同,正是陕西汽车产业 “一核多极” 布局的生动实践。西安聚焦整车制造与核心三电系统,宝鸡主攻重卡与变速箱,而汉中则以精密零部件配套为切入点,构建起 “西安研发制造 + 汉中精准配套” 的协同生态。从秦巴腹地的产业萌芽到全省产业链的重要一极,汉中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崛起,正是陕西汽车产业 “双擎跃迁” 的生动注脚。当更多 “汉中造” 零部件嵌入陕汽重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链条,当秦巴山水间的制造集群与丝路起点的全球通道精准对接,汉中必将在陕西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中,“链”就汽车产业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