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汽车产业加速奔跑,不断争创新优势—
看整车,以比亚迪、吉利、陕汽为龙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逐渐成形;
看链条,小到齿轮、安全气囊,大到电池、车桥,产业链产值超4400亿元;
看布局,产业聚集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形成“一心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前7月,陕西汽车产量108.3万辆,较2024年提前1个月突破百万辆,同比增长22.1%,高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4.3万辆,同比增长25.5%,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68.6%。
一路疾驰,“汽”势强劲。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争夺赛”中,陕西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实现弯道超车,有力支撑全省经济增长。
龙头带动 助力弯道超车
仔细梳理陕西汽车产业发展历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看乘用车—
前7月,西安比亚迪汽车产量68.9万辆,同比增长29.9%。西安吉利汽车产量18.9万辆,同比增长21.9%。
看商用车—
前7月,陕汽汽车产量10.2万辆,同比增长4.0%;整车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6.7%。
双“链”并进。在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汽车产量再创新高,全国排名升至第六位。
9月8日,在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发动机“走”下生产线,码放整齐。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摄
“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说,从产量看,比亚迪的产量占到全省汽车产量的六成左右。陕西汽车产业的发展源自与比亚迪“牵手”。
2003年,正在专攻电池研发的比亚迪,收购了西北地区曾经唯一的轿车生产企业——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这一收购,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在陕深耕二十余载,比亚迪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电子、轨道交通、动力电池、汽车金融等产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12月13日,比亚迪西安工业园年内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成为比亚迪首个突破百万辆目标的生产基地。
罗建安说,比亚迪在陕发展历程,是企业与产业实现“双赢”的过程。
2014年,西安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4—2015年)》。
2017年,陕西提出“300万辆”的整车产能规划。同年,西安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2018年,陕西出台《推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持措施》,成立省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此后,陕西制定《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陕西省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久久为功,厚积薄发。乘着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陕西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实现弯道超车,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这样的政策连续性和支持力度是不多见的。”陕西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陕西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锚定优势 疾驰“新”赛道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新能源的“风”席卷整个车圈,商用车市场需求逐步释放。
陕汽总装生产线。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摄
今年以来,陕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上半年同比增长228%,成为发展的最大亮点。
看重卡——
陕重汽先后推进底部换电、大功率电机、电驱桥等新产品新技术实现批量销售,发布新能源“智汇”系列自主三电产品,在电耗、可靠性、轻量化等核心技术指标实现领先。
“陕汽新能源重卡销量占国内市场的10%左右,每10辆新能源重卡中就有一辆来自陕汽,是我国传统重卡品牌中增速最快的企业。”陕汽新能源业务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华栋说。
看轻卡——
作为陕汽商用车新能源战略核心产品,智云新能源轻卡聚焦城配物流市场,搭载行业首创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提高30%。
陕汽商用车新能源销售公司总经理高旋说:“去年,公司推出首款新能源轻卡——智云S300。新品一经上市,带动陕汽新能源产品年销量快速增长。”
数量、品质快速提升的背后,是陕汽抢抓机遇、疾驰新赛道的“长期主义”坚持。早在2009年,陕汽就开始研制新能源卡车,先后成立西安兰德汽车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研究所、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2021年,陕汽新能源重卡实现小批量试用,销量约210辆。2022年,陕汽新能源重卡销量773辆,2023年销量达3103辆,2024年销量增至6900辆。
9月8日,走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在各工序密切配合下,一辆辆“庞然大物”有序走下生产线。通过构建丰富的“智造”场景,陕汽以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生产方式,打造出我国重卡智能工厂的“样板间”。
“陕汽总装的各条底盘生产线,均能满足同时装配多款车型的混产生产模式,具备很强的柔性化能力。”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说,上半年,总装配厂实现6.9万辆整车生产入库,其中新能源车6700余辆,创历史新高。
新赛道上,陕汽锚定优势,加快布局电池包生产,形成新能源整车核心部件的系统性优势,加速向“新”前行。
乘势而上 “链”出新动能
龙头向“新”,“链”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9月8日,在法士特新能源重卡变速器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检测设备。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摄
前不久,法士特第10万台新能源重卡变速器在宝鸡基地下线。此次下线的产品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效提升整车续航里程20%以上。
“这款产品是法士特专门为重卡市场量身打造的新能源产品,是法士特抢占新能源重卡市场的‘敲门砖’。”法士特集团董事长马旭耀说。
作为国内重型汽车变速器“领头羊”,法士特早在2015年就将智能化与新能源确立为核心发展方向,随后推出将电机、控制器与变速器集成一体的集成电驱动系统,技术指标全面领跑。
目前,法士特形成“变速箱+电机+电控”全栈自研能力,产品覆盖全国300个城市、配套90余家整车企业。
“上半年,法士特宝鸡基地生产新能源变速器2.6万台,同比增长124%。”制造部装配生产调度陈琛刚说,日产能约420台。
同样扩产提质的还有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作为吉利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于2017年投产。2024年,随着市场需求上涨,公司扩产,可生产四缸燃油及新能源混动车型的专用高效率发动机36万台。
“上半年,公司生产发动机11.28万台,同比增长5.18%。”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监于涛说,随着下半年放量,预计全年生产发动机38万台,同比增长72%。
9月8日,在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设备有序运转。群众新闻记者 田若楠摄
汽车产业是陕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以“链长制”为抓手,陕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发挥聚集效应。
“目前,宝鸡聚集了吉利、陕汽商用车、银河消防、中集车辆等13家整车和专用车生产企业,培育引进法士特、汉德、比亚迪、地通、豪达等300余户零部件企业,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宝鸡市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纪建平说,上半年,宝鸡汽车产业产值301亿元,增加值增速达13.3%。
以西安为核心,陕西形成宝鸡、咸阳、渭南等“一心两翼多园”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一批相关企业,虹吸效应越来越强。上半年,全省乘用车(新能源)和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3169.44亿元,占全省34条产业链总产值的27.66%。
“陕西聚集了一批优质配套企业,汽车产业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杜军国说,目前,陕西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续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