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陆续有汽车企业开始压降付款周期,因为国务院发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1号正式实施。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采购后60日内必须付款,
-不得强制使用商业汇票、电子凭证变相拖延,
-禁止“第三方付款”等霸王条款,逾期需支付每日万分之五利息,
-拖欠款项企业将被纳入全国信用黑名单,限制财政支持、市场准入。
所以汽车圈发生了一件大事。
比亚迪、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小鹏、吉利、奇瑞、长安、小米、理想、长城、零跑、北汽、蔚来,几乎所有品牌都表了态不超60天供应商账期。
这个条例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所以比亚迪,理想,吉利等车企纷纷跟进。其他各行各业企业也都会逐步把支付周期压缩,这会体现在随后的M1数据上。一旦资金开始流动,而不是趴在龙头企业的账户上,M1数据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M2和M1的增速差会快速缩小。一段时间以后,股市的资金会增加,也会有更多人买房子,帮助房价企稳。很多企业的净利润增速看不出差异,但是现金流会逐步从负变成正,不需要很长时间,大概两三个月就能看到这种效果。从汽车行业的这次集体行动可以看出来西方经济学的弊端,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非常落后的生产关系之上的,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很快了,这就好像给一个初一的学生穿小学三年级的校服,全身绷紧,自然非常难受。要逐步从根源上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必须要立法,不要搞什么协议倡议之类的,这种倡议对垄断企业没有效果的,必须要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建立在西方经济学这套理论上的制度。
在这里科普一下承兑汇票,说白了就是欠条,分为银行承兑和企业承兑。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担保的欠条,基本等于现金,比较靠谱。
企业承兑就是企业自己开的欠条,承诺未来某天还钱,但能不能真还上全看这家企业的实力和信用。
要命的是承兑已经把中国制造业玩成了金融业。
比如出现哪怕亏本也要卖车
比如一手车强行变成0公里二手车为获得补贴
比如你给车企供应零件,车造好了,但车企不给现金,而是给你一张电子欠条。 这张欠条上写着“承诺XX天后还钱”,但实际等待时间非常长——比如某车企供应商要等127天才能拿到欠条,再等180天才能换成现金(合计10个月)。
如果你急用钱?可以,得打折兑换。100万的欠条,提前换现只给你95万(扣5万当利息),车企赚走这笔贴现费。
车企搞这些链,无非就是占用供应商资金当无息贷款。比如某车企账上趴着1000多亿本该给供应商的钱,但实际有息负债(要付利息的贷款)只占5%,其他全是白嫖的。
这些钱被车企拿去建新厂、打价格战、甚至理财赚钱,等于用供应商的血汗钱给自己输血。
更惨烈的是,中小企业想投大厂的标,有时候要出具资金实力证明,表明自己在较长账期(拿不到钱)的情况下,都有实力垫资完成项目,才能接到活干。。。
其实放任这些车企玩下去是很危险,汽车不是行政垄断行业也不是快消品,油车换电车带来的市场空间增长会到顶,到时候还这么玩就很危险。
全国企业应收账款已经堆到26万亿,大量财富在大厂直接空转,小厂拿不到钱,打工人也被拖欠工资,那就没办法消费,就变成恶性循环。
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让老百姓都受益,要想消费起来,得帮国内千千万万中小厂子(产业链)都发展起来。
小工厂,小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底色,才是中国经济这片庞大森林的基石。正确的逻辑链应该是这样:大型企业→还钱给上下游小企业→小企业才能有钱给员工发工资→员工工资到账了有钱了继续买买买。让整个产业生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视频来源:财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