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汽车制造厂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将一批来自陕西的轮毂装配到新下线的车辆上。这些闪亮的汽车零部件并非产自沿海工业区,而是来自铜川—一座曾经以煤炭闻名的西部城市。在陕西的工业版图中,汽车产业正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而在这股浪潮中,铜川市凭借 “陕西制造、铜川配套” 的精准定位,正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汽车产业体系,为陕西汽车产业的腾飞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产业转型,从“煤城”到“汽车新城”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工业城市,铜川曾以煤炭和建材支撑着陕西工业体系。如今走进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块块铝锭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变身为闪亮的汽车轮毂,智能化数控机床精准加工着汽车核心零部件。
2018年,这座资源型城市仅有一家汽车装备配套企业,产业基础薄弱。转机发生在2021年12月,陕西省发布《“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展规划》,将铜川纳入关中汽车产业带。
铜川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积极融入全省汽车产业布局。在西安、宝鸡等汽车产业重镇的辐射带动下,找准自身定位—不做整车,专注配套。
产业集群,铸就发展高地
铜川汽车产业从 2018 年仅有一家汽车装备配套企业起步,如今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布局新能源电动车和轻量化车轮、重卡车轮、刹车片、制动器、弹簧以及专用车、挂车等多个领域。
走进铜川市王益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陕西朝日精密弹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智慧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这里生产的高精度功能弹簧,小到黄豆一般大小,主要供应给宝马、丰田等汽车生产企业,甚至应用于航天领域。而在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卡美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依托园区在铝精深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的产业基础,紧盯 100 公里内 4 个汽车整车厂的配套产业需求,打造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加工和新材料制造业示范基地,并且凭借全光伏屋面产业园区的优势,成为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厂房示范园区。
据统计,铜川已先后建成汉德车桥、达美轮毂、特必克刹车片等 20 余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达到 20 家,初步形成了车轮集成系统、系列车桥配套等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成为关中汽车产业带的重要一极。2024 年,铜川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增加值更是增长了 62.4%,增速十分亮眼。
链式发展,融入陕西汽车产业大格局
铜川的崛起绝非偶然。近年来,铜川市推动铝及铝合金、汽车装备配套等六大重点产业链主动融入全省重点产业链布局,积极构建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重要一极。
从2018年仅有一家汽车装备配套企业,到如今布局新能源电动车和轻量化车轮、重卡车轮、刹车片、制动器、弹簧以及专用车、挂车等多领域,铜川已成为关中汽车产业带的重要一极。
铜川的“链长制”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政府部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厂房、市场等各类问题40余项,协助达美轮毂与与陕西各整车企业配套对接,促成赛骏专用车与陕汽集团达成合作。
通过精准招商,铜川累计招引落地汽车产业项目12个,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30亿元。这些项目进一步完善了铜川汽车垂直配套体系,补齐了陕西汽车相关产业链条。
协同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在发展过程中,铜川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企业的协同创新。一方面,借助西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铜川积极推动 “西安研发,铜川转化” 模式。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入驻科技企业 14 家;与 9 家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铜川分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铜川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与省内陕西、法士特、比亚迪、吉利等链主企业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合作关系。
技术创新成为铜川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制胜法宝。达美轮毂采用的铸造旋压工艺将轮毂重量减轻20%,直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陕西长空汽车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卡美特园区项目每年可产出3万吨纳米改性高性能复合材料及100万件轻量化零部件,这种材料技术突破使汽车零部件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大幅减重,顺应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
当前,陕西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为铜川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铜川制造的 “小零件”正在转动陕西汽车“大制造”。铜川汽车产业将在 “陕西制造、铜川配套”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陕西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