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赵刚在陕西代表团开放日介绍了陕西汽车发展情况,赵省长介绍,"去年陕西的汽车产量达到了175.4万辆,增长19.3%。汽车全口径产量在全国排第7位,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119.8万辆,位居全国第三位。陕西原本不是汽车大省,现在已经步入了中国汽车大省的第一方阵,陕西生产的重卡变速器是卡车的一个重要部件,重卡变速器产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2015年,陕西汽车产业尚在全国中游徘徊,全省汽车总产量全国排名16位;2024年,其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十年间,从“制造洼地”到“智造高地”,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领跑者,陕西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陕西速度”完成蜕变。
产量大飞跃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15年,陕西全年汽车产量仅为34.2万辆,其中商用车产销量分别8.6万辆,乘用车产量25.6万辆;省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6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仅105.5亿元。
2024年,全省汽车产量达175.4万辆,同比增长19.3%,全国排名跃升至第七位,跻身第一梯队。对比2015年,产量增长近5倍。产业链总产值从2015年的不足千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4400亿元,占全省3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总产值的20%,成为陕西制造业的“航母级”支柱。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5年的近乎空白,跃升至2024年的119.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7.4%,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
结构大转变:从 “商用车当家” 到 “新能源引领”
2015年,陕西汽车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产品结构单一,重卡占比超过 60%,乘用车也主要依赖比亚迪 F3 等少数几款车型。而且,配套能力薄弱,零部件本地化率不足 30%,关键部件都得从外地采购,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024年,陕西汽车产业成功实现逆袭。乘用车占比达到 91%,在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带动下,乘用车产量达到 159.5 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 68.3%,电动轻卡、氢能重卡等高端产品纷纷涌现,填补了市场空白。本地配套率也大幅提升至 57%,延锋、佛吉亚、采埃孚、延锋等全球零部件巨头纷纷落地,形成了千户配套企业集群,产业生态焕然一新。
这背后,是陕西坚持 “内培外引” 的成果。一方面大力支持陕汽、比亚迪等本土企业提升技术、拓展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吉利等优质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零部件企业聚集,不断完善产业链,让陕西汽车产业的根基越来越牢固。
产业大升级:从 “制造工厂” 到 “全链生态”
十年间,陕西汽车产业实现了三次关键跨越。首先是产能扩张,通过引入吉利整车、吉利发动机、开沃等重大项目,建成了产能超 300 万辆的产业带,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是技术突破,比亚迪的 “刀片电池”、陕汽的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得益于陕西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政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最后是生态重构,形成了 “一带两翼多园” 的产业格局,构建起涵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发展后劲更足。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园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全球大进军:从中亚到 “一带一路” 的广阔舞台
十年前,陕西汽车出口量仅数千辆,主要以陕汽重卡及法士特、汉德等核心零部件组团出海为主。
2024 年,陕西汽车出口成绩十分耀眼,出口量达到 24 万辆,增速高达 215%。陕汽重卡在中亚市场份额超过 40%,在塔吉克斯坦,每 2 辆中国重卡就有 1 辆来自陕西,成为当地建设的得力助手。
比亚迪新能源车搭乘中欧班列,一路驶向欧洲,年出口量突破 15 万辆,在欧洲市场备受青睐。法士特变速器成功打入戴姆勒、卡特彼勒等全球知名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并在海外布局了 3 大基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陕西汽车能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离不开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提升,更得益于 “一带一路” 倡议带来的机遇。中欧班列等便捷的物流通道,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提高了运输效率,让 “陕西造” 汽车快速走向世界。同时,陕西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建立本地化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从“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到“300万辆汽车建设规划”,从“全国汽车产业新一极”到“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方阵”,从 2015 年的奋力追赶,到 2024 年的行业领跑,陕西用十年时间让汽车产业华丽蜕变。
未来,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复杂竞争环境,陕西汽车产业还将继续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政策的外卖员”、“服务的快递员”、“项目的勤务员”,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 “陕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