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陕西汽车又是一个凝聚之年,提升之年,跨越之年。1-11月,我省汽车产量131.7万辆,同比增长34.2%,高于全国27.4个百分点,产值增速29.2%,增加值增速36.3%;其中新能源产量93.67万辆,同比增长36.3%,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占全省产量71.1%,高于全国40.9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全年,陕西汽车总产量将达145万辆左右,又将再一次创历史最高。
陕西汽车产业以点成链,以链织网,多网聚群,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东风已来。
天时
随着市场需要的日益变化,整个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深度变革期,在车市内卷环境之下,传统整车企业生产计划的缩减在所难免,而这意味着,其对零部件的采购需求也在不断下滑,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状况因此发生转变,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但长期来看,中国车市依然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在整体车市深度变革的大背景下,主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其上游产品的企业、主打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相关零部件及上游产品的企业受到车市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这两大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相关企业市场需求将大幅提升。
我省基于超前布局,超前预判,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比亚迪、吉利车型市场供不应求,产能利用率超过100%,2022年我省新能源产量全国第二,增速全国第一。随着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不断增大,我省已成为全国传统零部件企业的“稻草”,新能源供应链企业的“摇钱树”,天时已成。
地利
我省已为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储备了庞大的市场,培育了汽车供应链产业发展温润的土壤。目前我省整车产能已超过300万辆。
商用车方面,陕汽集团是我国重型军车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西北地区大型全系列商用车制造企业,20万辆重卡规模达世界级水平,产销居国内第一方阵,2023跃居全国排名第三。法士特是全球重卡变速箱产品全球最大企业,总国内重型变速箱市场份额70%以上,连续19年位居行业第一。
乘用车方面,比亚迪汽车从陕西起步,目前陕西已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吉利集团在我省先后投资建设了2个整车基地,整车规模已经达到50万辆。就近配套,降低成本是我省乘用车整车企业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西北地区门户的陕西,相比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等西部各省区,陕西省汽车产业有一定基础,零部件配套需求也最大,适合作为中国西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承接省份,并具有以陕西为中心辐射其他省区,延伸“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的区位优势。相比较目前西部企业地区而言,我省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产业热度、发展氛围上有一定优势。地利已备。
人和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汽车及产业链发展,汽车产业作为我省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是我省唯一一个确定有两条省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分别由省长和主管副省长担任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和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链主。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各地市、开发区均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保障。
陕西科教优势突出,人才资源丰富。全省拥有两院院士90余人,科研机构近500所,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多家,各类科研人员近百万人。百所高校每年毕业大学生35万人以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等高校都设有汽车相关专业,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当前,我省正在着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已基本形成,为汽车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人和已具。
东风已来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承担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加快推进;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2023年中亚首届峰会在西安召开,西安成为新“峰会城市”,跻身峰会城市,将推进陕西国际性、主导性、宜居性、联通性、创新性的不断提升,在全球化区域网络中具备了较强的优势,最终有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乃至成为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节点。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下半年在陕西举办,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有效推进区域产业链协同的不断增强,推动东部地区企业、技术、资金、管理、人才与陕西绿色能源、基础原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高效配置,有力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