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传来捷报,前三季度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1.95亿元,同比增长16.91%。这一亮眼成绩,不仅彰显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折射出其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自2023年首次跨越千亿门槛后,泾渭工业园持续发力,去年仅汽车产业单项产值就突破千亿,今年更是提前一个季度实现这一里程碑。在这份持续进阶的成绩单背后,是产业链协同的强大动能、政务服务的精准高效、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共同诠释着泾渭工业园的产业生态升级之路。
 
	产业生态:链式协同释放强劲动能
 
	走进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批批新能源重卡电驱动系统即将发往陕汽厂区。智德电控的崛起,始于一次精准的“链式布局”。2019年,陕汽控股以落实“新能源技术领先”战略为契机,成立智德电控,布局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旨在补强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本地配套短板。如今,公司已形成智驱、智控、智合三大系列产品,不仅稳居陕汽核心供应商阵营,更跻身国内新能源重卡电驱行业TOP5,市场占有率达10%。
 
	“立足陕汽,面向行业,我们的集成化电驱动产品正加速打开新市场。”生产制造部部长郭钢健的话语中,透着对产业生态的笃定。这份底气,源于泾渭工业园以“链主”企业牵引的全链条协同体系。目前,园区围绕陕汽、吉利两大龙头,已聚集4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上百家上下游配套商,构建起覆盖整车制造、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形成高效联动的“半小时产业圈”。
 
	西安新泉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更是园区产业链集聚效应的鲜活注脚。自2021年破土动工,到如今周边聚集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本地配套率超过50%——从注塑原料到零部件,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生态。“过去要从外省运输产品,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生产配送。”西安新泉总经理王祺介绍道,企业的3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覆盖仪表板、门内护板等17个种类,配套产品的年产能达30万台套。
 
	今年前三季度,陕汽以11.2%的产量增速再创新高,吉利则以42.88%的产值增速强势领跑,而智德电控以149.1%、万城以124.7%的产值增速,更印证了“龙头出题、链企答题”机制的旺盛活力。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今年7月初,重庆双英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签约落地,建设汽车座椅研发及生产基地;8月13日,乔路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内外饰件项目;8月27日,松垣(西安)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安全系统核心部件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进一步丰富了园区的产业生态,为千亿产值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政务服务:精准高效赋能企业发展
 
	“以前,周围的企业办理各项业务,需要专门派员工开车去20公里外凤城十二路的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来回折腾大半天。自从有了这个政务服务驿站,企业相关事项都可以就近办理,我们还能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政务服务驿站工作人员任鹏博说。
 
	为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园区在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兵器基地设立政务服务驿站,遵循“政企共建+就近便利+精准服务”原则,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全方位、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体系。1个政务服务分中心和2个驿站实现园区企业服务全覆盖,目前可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社保、税务等90余项高频事项,真正实现企业“足不出园”便利办事。
 
	除基础政务服务外,驿站还集成了政策服务、融资对接、人才引进等增值功能。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上门问需,建立企业需求台账,针对企业提出的政策疑问、融资难题等,及时对接相关部门提供解决方案。
 
	“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为企业和项目单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解难题”,这是《泾渭工业园2025年“亲商助企”工作方案》的明确要求。在政策落地环节,园区工作人员化身“政策宣传员”“企业服务员”,主动对接企业,助力政策红利精准送达。延锋(西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就得益于园区对环评豁免政策的精准推送与协助落地。当获悉陕西省推出环评豁免政策后,园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详细梳理项目情况。由于该公司焊接项目无特殊排放要求,且环保设备按大产能标准建设,完全符合豁免条件。园区全程指导企业在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系统提交基础信息,协助完成审批流程。
 
	“我们扩能项目环评从开始咨询到审批完成仅用时10天,常规的审批时长缩短了近两个月。”该公司总经理王明明说。新政策下,延锋(西安)公司为众多车企配套的汽车座椅生产扩能项目,借助环评豁免政策,节省1-2个月时间与4万元成本,得以提前抢占市场先机。
 
	目前,泾渭工业园正持续提升涉企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依托“基础政务服务+增值化服务”模式,提供人才、金融等企业增值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全面的服务体验。
 
	基础设施:硬实力与软环境双轮驱动
 
	10月初,泾渭工业园纬三路(渭阳路-泾渭路段)双向八车道上,货运车辆往来如梭。这条刚通过竣工验收的城市主干路,不仅让周边罗家村、肖家村居民出行更顺畅,更让立邦新型材料(陕西)有限公司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每天20辆货车装卸货,道路通畅了,生产节奏也更稳了。”厂长许超指着厂区外的物流通道,语气中满是欣喜。
 
	立邦公司的落地与成长,是泾渭工业园“硬基建+软服务”双轮驱动的缩影。2024年4月,总投资3.2亿元的立邦项目在吉利零部件产业园投产,三条生产线年产5万吨仿石涂料、30万吨乳胶漆、2万吨防水材料,2025年前三季度已实现188.1%增速。“拎包入住、轻装发展”的背后,是园区为企业量身打造的成长土壤:标准化厂房和员工公寓拔地而起,职工餐厅、便利超市等配套齐全,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持续强化;专业化管理服务中心联动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手续难题。
 
	泾渭工业园的服务温度,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保障上,更渗透在关乎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细节中。为满足企业职工出行需求,园区深入调研企业分布和职工通勤路线,开通3条定制公交线路、35辆专车,覆盖陕汽、吉利等重点企业,每日客流量超5000人次。企业职工只需系统登记,就能享受1元购票的半价优惠——这看似微小的“1元钱福利”,每年可为每名员工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成为“百人助千企”活动中“小细节解决大问题”的典范。
 
	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泾渭工业园更注重引导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园区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和标杆培育等举措,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作为植根于西安的老牌央企,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以设备更新为抓手,加快“智改数转”步伐,通过一系列装备换新、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新举措,激发了标准引领、创新发展新动能,成为西安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精彩缩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如今的泾渭工业园,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务服务,正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客商的目光。今年以来,41个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彩晶半导体光刻胶及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赛福斯航空航天表面涂层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开始主体工程,诺博尔航天及核用高性能难熔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中航特材仓储中心项目、天大钒业高纯度中间合金研发生产项目完成主体封顶,陕西隆基乐叶101车间BC2.0电池改造项目、长羽航空航天关键金属零部件生产线项目、中粮可口可乐饮料(陕西)有限公司搬迁新建项目试生产……
 
	前三季度,泾渭工业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工业投资增速30%。在链式协同、服务赋能、创新驱动的合力下,泾渭工业园承载着西安“北跨”发展使命,正以更强劲的动能,书写着先进制造业的“经开篇章”。从千亿产值的量变到产业能级的质变,从单一制造到生态共生,泾渭工业园正以“链主”企业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以政务服务为纽带激活创新动能,以基础设施为底座筑牢发展根基。随着中粮可口可乐、德国采埃孚等国际巨头的相继落地,这片千亿级产业高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用“生态+服务”的双轮驱动,持续书写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精彩篇章。
 
	来源:西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