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法规
  • 行业动态
  • 供应链企业库
  • 名品走出去
  • 产业协作
  • 技术创新
  • 人才交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企业动态
    订单劲增77.3%!揭秘经开区这家“重卡巨头”的悄然变革
    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

    在西安经开区这片产业热土上,一家重卡制造巨头正以亮眼的市场表现印证着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近日,从陕汽获悉,今年1-9月,陕重汽国内民品交出亮眼成绩单,核心经营指标全线飘红,其中累计订单同比劲增77.3%,实销同比增长53.5%,市场份额攀升至12.9%,展现出强劲市场竞争力与发展韧性。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陕汽作为经开区龙头企业,以“四新”重要指示为引领,在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进行的一场静悄悄的“自我革命”。

    图片


    当全球汽车产业置身于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滚滚浪潮中,陕汽——这家扎根于西安经开区的中国商用车领域骨干企业,正以一场全方位的革新,重塑着自身的基因与竞争的边界。从传统制造巨头到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提供者,陕汽的转型升级之路,为经开区乃至全省制造业企业提供了生动范例。



    机制创新:构建新格局



    2020年,对陕汽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视察和作出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重要指示,为站在发展关键节点的陕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战略指引。


    图片


    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引迅速在陕汽内部转化为扎实行动。作为陕汽车联网业务的运营主体,德银股份天行健车联网公司肩负起后市场板块战略落地推动者的职责,立即将“四新”理念贯穿于战略规划、管理提升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当年,公司不仅打赢了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两场硬仗,更在车联网领域取得了骄人业绩,平台在网车辆突破70万台。


    “四新”的种子更是催生了更广阔的试验田。2021年,陕汽设立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并成立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德创未来快速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目标,构建起覆盖新能源整车、核心零部件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科技创新产业链。至此,陕汽形成了天行健深耕产业数字化与德创未来开拓新能源化的双轮疾驰格局。



    数字赋能:从制造巨头到智慧运力伙伴



    就在德创未来在前沿技术领域开疆拓土的同时,陕汽的另一重要板块——已登陆港股的德银股份,则在另一个维度上重构着企业的商业模式,其核心载体正是天行健车联网平台。天行健车联网产品部副部长王召立介绍:“我们实时管理着超过97万辆卡车,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海量的。我们的价值,就是让这些数据‘说话’。”


    图片


    陕汽的深远谋略,在于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客户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成为客户全域智慧物流的“贴心合伙人”。天行健车联网通过小程序等移动端应用,极大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上线半年用户数便快速增长至超1.3万个,为后市场生态圈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陕汽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金融风控、政府监管乃至跨界合作等核心环节。例如在风险管控方面,当一辆贷款购买的卡车出现逾期,平台可远程限制其启动;其成熟的渣土车智能管理平台,已协助上海、西安等地的执法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协议,并在彬县、兴平、隆尧等多地实现项目落地。这一切,标志着陕汽的商业模式从一次性的车辆销售,拓展至“整车+后市场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及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挖掘。



    全球突破:技术引领出海新路径



    在夯实国内创新基础的同时,陕汽的全球化战略也展现出了新路径,通过“技术领先”和“综合解决方案”的利矛,精准切入全球高端市场。


    图片


    在氢燃料电池重卡的赛道上,陕汽通过德创未来发现了全球机遇。陕汽控股党委委员王钊表示,我们的氢能重卡已经过国内复杂工况的多次迭代,实现了量产。今年,德创未来的氢燃料电池重卡成功通过日本严苛认证,成为该计划下唯一获批的大型氢能卡车品牌,并成功出口至澳大利亚,标志着其产品技术成熟度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其全球化战略的另一精妙之处在于“生态出海”。王钊表示,陕汽敏锐地捕捉到全球大型企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刚性需求。当国际港口运营商、矿业巨头在海外项目招标中明确要求使用绿色设备时,陕汽便能以“合格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顺势切入。它出口的不仅是车辆,更是一整套经过国内验证的智能运营管理模式。


    此外,天行健的车联网服务也随着陕汽的整车出口走向世界。其海外版平台已成功应用至全球23个国家,实现了车联网数据的全球传输,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




    迈向“创新驱动”重塑行业新图景



    陕汽的转型之路,已经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从初期的“市场驱动”,转向当下的“产品驱动”,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坚定不移地迈向“创新驱动”——用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重塑未来产业图景。


    图片

    工业机械臂在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的智能轮胎

    自动化装配工站里工作 记者 魏鑫/摄


    这一切的构想最终需要现代化的制造能力来承载。总投资50亿元、占地983亩的陕汽新能源智能工厂,便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作为陕汽“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该工厂规划年产10万辆新能源重卡,是创新成果规模化落地的“硬支撑”。工厂内的总装线能够兼容清洁能源、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所有陕汽重卡产品的共线生产,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绿色制造的双重飞跃。


    此外,该工厂的“新能源商用车车架制造智能工厂”项目,今年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跻身智能制造“国家队”,整个工厂由一个“数据大脑”统一调度,应用AI视觉检测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实现了从订单下达到整车下线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陕汽方案”。


    陕汽的实践证明,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组织机制、商业模式、技术研发与智能制造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在这场持续的“创新革命”中,陕汽正将自身从一个重卡制造商,升级为一个面向未来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商用车行业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发展图景。


    作为西安经开区的龙头企业,陕汽的转型升级之路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四新”理念指引下,陕汽正以实干与创新,书写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生动篇章。


    来源:西安经开、西安晚报、华商报 

     
    陕西工业协作配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