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基地的智能机械臂完成第 30 万台整车的最后一道装配工序时,这座位于泾渭工业园的 “黑灯工厂” 再次刷新了纪录 —— 自 2021 年投产以来,总产值已突破 750 亿元,日产量稳定在 1200 台以上。四年多时间里,这家吉利全球规格最高的生产基地,早已超越单一制造工厂的范畴,成为撬动陕西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核心支点。从龙头引领到链群共生,从产能突破到生态完善,西安吉利正在为陕西汽车书写着怎样的发展答卷?
龙头带动,产业格局深刻重塑
星越 L 作为西安吉利基地的 “明星产品”,已助力该系列累计销量突破 120 万辆。这座集燃油、混动、纯电三种形态于一体的超级工厂,不仅是吉利高端制造的代名词,更填补了陕西高端乘用车生产的空白。
产量的跨越式增长印证着 “西安制造” 的实力:2022 年 14.7 万辆、2023 年 25.2 万辆、2024 年突破 30 万辆,三年间产量实现翻倍增长。在市场端,这份成绩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分量 ——2024 年吉利在陕产量达 52.1 万辆,2025 年前 7 月继续保持 13% 的同比增长,为陕西新能源汽车跻身全国前三提供了关键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省级 “链主” 企业,吉利双基地的落地让陕西形成了 “商用车(重卡)+ 乘用车(新能源)” 双链并行的产业完美格局。
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引领变革
西安吉利制造基地是吉利汽车集团目前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产品最高端、工艺最先进的4.0工厂。作为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基地以5G+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冲压、焊接、喷涂自动化率100%。934台机器人协同作业,使工厂具备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节拍,达到满负荷运行的60JPH。西安吉利工厂作为碳中和标杆工厂,具备同时生产燃油、混动、纯电3种产品形态、6个车型的能力。这里生产的吉利星越L在新能源主导的SUV市场中,以燃油车身份强势突围。星越L一度连续霸榜主流SUV销量冠军,西安吉利作为星越L唯一生产基地,凸显了西安智造的硬实力。
链群聚合:76 家供应商构筑的 “产业生态圈”
“距离主机厂仅 2 公里,沟通效率提升 30%,物流成本降低 15%。” 道出了零部件企业追随吉利落户陕西的核心逻辑。
这种 “龙头带动、配套跟进” 的集聚效应,正在西安吉利产业园持续发酵。截至 2025 年 9 月,吉利已累计引入 76 家供应商在陕落户,仅西安吉利产业园就聚集了延锋、拓普等 16 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入驻率达 82%。延锋(西安)公司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2022 年落户后快速投产,每月可生产座椅超 3 万套,2025 年更计划将产能提升至 50 万套,并带动 5 家上下游企业落户西安。
企业的 “抱团发展” 直接推动了陕西汽车产业配套能力的跃升。2024 年,陕西汽车本地配套率提升至 54% 以上,较上年增长 12 个百分点,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产值比达到 1∶0.8,进入全国中等偏上行列。从热管理系统到汽车座椅,从电机电控到内外饰件,一条完整的乘用车产业链在古都西安加速成型。
生态赋能:激活产业升级的 “乘数效应”
西安吉利带来的不仅是产能与产业链的延伸,更在人才、技术、协同创新等维度激活了陕西汽车产业的内生动力。截至 2025 年 9 月,仅吉利产业链就已在陕西创造超过 8000 个就业岗位,为本地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产业协同层面,“链主” 的引领作用持续释放。这种协同效应更延伸到政企联动领域,依托陕西 “链长制” 与 “暖企行动”,吉利与本地高校、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推动 “四链融合”——7 所高校与 66 家企业达成 25 项合作,金融专班为 200 余家链上企业授信 80 亿元。
如今,当全国每 10 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 1 辆 “陕西造”,当陕西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 4400 亿元,西安吉利的角色愈发清晰:它既是高端制造的 “压舱石”,也是产业链的 “粘合剂”,更是产业生态的 “培育者”。从泾渭工业园的智能工厂到遍布全省的配套企业,从单一车型的生产到全产业链的繁荣,西安吉利正与陕西汽车产业同频共振,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书写着 “强链、补链、延链” 的陕西答卷。
未来,随着更多配套项目的落地与创新技术的突破,这份由龙头引领的产业传奇,必将为陕西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注入更持久的澎湃动力。
|